经济学在职研(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经济学在职研,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保罗・萨缪尔森曾在《中间道路经济学》提到一个观点;“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接受经济学的基本训练。

诚然,学习经济学很重要,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经济学太高大上了,难以触及,就算是接触了,也很难搞懂。

小清也是一个经济学学渣,然而最近看了一本书《餐桌上的经济学》,才对经济学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餐桌上的经济学》通过运用2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从生活、挑战、道德、技术和国家的角度,解释了影响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转规律,串联起从个人到国家,从宏观到微观的经济学知识框架,通俗而直白的表达,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读懂、读通、读透基本经济学。

幸福是如何测定的

有钱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却买不到幸福。

彼得・巴菲特也曾说过:“人们都清楚金钱买不到幸福,但也心照不宣地承认幸福换不来金钱。”

在现在的网络流行的价值观中,金钱就是一切,金钱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说:“如果你觉得金钱带不来幸福,那一定是因为你的钱不够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国家的宏观角度看,并不是越富有人民幸福感越强。

在书中提到,韩国已经超越了郭敏人均3万美元的时代,然而国民的生活幸福度却远不及1988年。

这究竟是为何呢?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幸福=占有/欲望。如果占有量有限,那么人的欲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现代的人热衷于攀比,欲望被无限拉大,幸福感自然会降低。

但这样的公式,可能无法更直观。如果将幸福=占有/欲望变成幸福=实现/期待呢?期待与现实的差距越大,幸福感也越低。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幸福感低的原因。

现代社会压力与竞争都太大了,卷生卷死卷到好大学,好不容易毕业,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为了生存只能自降身价。这样自然是没什么幸福感。

如果想要改变现状,眼下年轻人都应根据企业的需和自己的志向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学升学。企业应当对人力资源赋予更高的价值,政府也应该通过预算和税制来扩大雇佣机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改变现状,创造美好的未来。

经济学里没有两只兔子

孟子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上帝是公平的,你得到了某样东西,也必将会失去另一样。

为了消除手机流通市场的泡沫,阻止非法回扣和非法补贴,韩国颁布了《终通法》,却适得其反。

消费者想要得到正常的补助金就要缴付高额资费,结果通信费用不仅没有下降反倒增加,于是消费者对此怨声载道;一些制造商由于高价手机卖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而抱怨政府;以非法手段招徕顾客的零售店因《终通法》的实施干脆关门歇业了。

这都是因为政府想要抓住“增进消费者福利”和“保障公平竞争秩序”这“两只兔子”,结果一只也没抓住。

这一在提醒我们,要敢于放弃做不到的事情。

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丁伯根模型。

首先设定目标,当前什么是最重要的,就要将什么设为目标。比如在就业问题中,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那么政府就应该朝提高年轻人就业率的方向设定政策目标。

其次是实现目标的方法的重要性。比如,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的方法。

所以当我们要想实现某一目标,就必须首先设定目标的先后次序,然后再找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组合,朝着设定好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按照丁伯根模型,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摸索手段方法,就能渡过难关.

经济就是人口,人口就是国力

从前是独生子女,想多生都不行,而现在已经开放到了三胎。

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经济就是人口,人口就是国力。

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曾经认为碍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正是人口,在他的想法里人口按照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粮则按照算术级数增长,食粮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人类的贫困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

然而他没有预料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的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后,粮食生产已经不成问题,自然是供应的上人口的增长。所以人口就成了拉动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成了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

中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因为超多的人口,制造业能在中国安家立业,那些制造业发展的很好。而中国也凭借着制造业慢慢的将经济发展了起来,在国际上也站稳了脚跟。

然而国家现在开放三胎,除了经济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压力。

如果不开放三胎,大家都不生孩子,而人类寿命又越来越长。将出现一个人,需要赡养4位老人的情况,压力非常大。

这本书用22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加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例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庞大的经济理论,读起来非常流畅、易懂。

经济学在职研(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