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报告标题:

食用菌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用菌产量迅速发展,已跃升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人民饭碗中的中国粮,食用菌产业发展不仅要保证基本的粮食供给,也要强化新时期的营养健康发展观。食用菌作为一种重要食品资源,其活性成分如蛋白和多糖已证实具有多种功效,但其功能活性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鉴于其大部分活性成分能与肠道菌群发生互作。本团队开展了基于肠道菌群策略解析食用菌活性成分的功能活性机制研究。本次报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用菌的功能活性机制,为其在功能性食品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介绍

丁郁教授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广东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委员等。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与营养研究,聚焦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危害高效控制与食用菌营养健康功能研究工作。现担任Food Safety and Health副主编,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编委。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4项,近5年在Chem. Eng. J.、Biosens. Bioelectro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国际PCT 15 件,国家发明专利91 件(其中授权48 件)。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等奖励。

已发布专家报告

田洪磊教授—典型传统食品风味解析及其预制品调味基料制备吕小妹研究员—高价值植物基食品功能因子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

沈群教授—小米改善糖代谢研究初探

黄芸教授—三七皂苷与溶菌酶联用在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其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刘婷婷教授—银耳多糖对米面制品的品质改良作用

吴子健教授—干燥方式对兰州百合复水效果的影响

冯宪超教授—基于可食用3D凝胶支架的细胞培养肉制造技术研究

马常阳副教授—秀珍菇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赵靓副教授—辣椒加工技术创新及研究现状

刘振花副教授—黄花败酱改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刘连亮副教授—全谷物健康:燕麦酚类化合物和β-葡聚糖调控代谢综合征和肠道菌群研究

李杨教授—大豆加工适用性助力植物基食品发展

覃思教授—老年代谢功能减退精准膳食干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刘敬科研究员—“环境友好”作物——谷子加工产业现状及展望

李红艳教授—酚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协同作用机制

刘源教授—食品鲜味感知机制

史波林副研究员—国内外感官分析标准体系建设及其标准研制

曾晓雄教授—黑果枸杞花色苷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神经炎症

张晓琳研究员—粮食中真菌毒素防控与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实习编辑: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杨瑞蕾/责编:张睿梅

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并形成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食品生产的可持续性,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皖西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黄山学院于 2023年5月13-14日在中国宁夏银川 共同举办“ 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将围绕新资源食品挖掘、动植物、微生物可替代蛋白、食用菌等食物资源的开发现状、重要创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探讨未来食品发展方向,通过展示我国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搭建科研单位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共同促进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踏入新里程。

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ISSN: 2958-4124, e-ISSN : 2958-3780)是一本国际同行评议、开放获取的期刊,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编辑团队运营,属于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旨在报道动物源食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涉及肉、水产、乳、蛋、动物内脏、食用昆虫等原料,研究内容包括食物原料品质、加工特性,营养成分、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产品风味及感官特性,加工或烹饪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产品保鲜、贮藏与包装,微生物及发酵,非法药物残留及食品安全检测,真实性鉴别,细胞培育肉,法规标准等。

投稿网址: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958-4124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