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中的哲学思维”一文中首次将竞争原理或竞争性原理引入到经济哲学的原理体系中。经商和办企业的网友非常熟悉经济人与经济人、经济主体与经济主体的竞争行为,甚至像阿里之类互联网大厂和三一重工之类制造业巨头的投资人和董事长都受制于企业竞争的压力,倍感市场行情的变化莫测,用企业有准备的确定性应对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即便今日优质的企业也会面临明日“关门破产”的风险,市场竞争态势既给经济主体带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也给经济人带来了不进则退的心理压力。经济学家把市场竞争看成是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经济哲学即是哲学在经济学的应用,也是哲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产物,新经济哲学将竞争原理或竞争性原理看成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对称性和对称性原理”一文中首次从形式一致性原理推出了平移原理或平移性原理,可以将一致原理或一致性原理和平移原理或平移性原理看成是不变性原理的两种表现形式,而不变原理或不变性原理源自于新哲学的等效原理或等效性原理。可以将对称性原理和循环性原理看成是同一级别的基础性原理,物理学家将对称性原理视为最重要和最基础性的原理,他们或者降低或忽视了循环性原理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或者不谈及或很少谈及循环性原理的含义和特性。

可以从新科学哲学的Rushan原理推导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电子和光子等粒子的自旋有上旋和下旋、左旋和右旋等,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公转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同样,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自转、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的公转有顺时针方向和递时针方向,但粒子和天体的转动方向不会影响物质结构和天体系统的和谐性、均衡性和稳定性,从Rushan原理自然而然地推出了物体结构和物质运动的对称性原理。

事物或者能够发生相互的转化,或者不能发生相互的转化,不能发生转化的两个事物可能有形式的等效关系,能够发生转化的两个事物必然有实质的等效关系。经济事物中的消费和生产、支出和收入是两种对应的经济行为,当消费转化为生产或生产转化为消费时,当支出转化为收入或收入转化为支出时,消费和生产或支出和收入遵从新经济哲学转换性的等效原理或等效性的转换原理。经济学有一条“不成文”的对应性原理,一个人的开支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反之,一个人的收入是另一个人的开支,同样,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生产,反之,一个人的生产是另一个人的消费。一个工厂的成本是另一个工厂的利润,一个客户在生意上赚了钱,另一个客户在生意上亏了钱。

贸易是把一国的生产转化为另一国的消费或把一国的消费转化为另一国的生产。2022年,中国的外贸规模突破了40万亿元,创下了对外贸易史的最高纪录,相当于为国民经济创造了三分一的GDP。21世纪之初,中国的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66%,反映出国外比国内的消费能力强,中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欧美国家是轻工和生活品的主要消费囯,中国是轻工和日用品的主要生产国,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消费能级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保持贸易第一大国的同时降低了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不断提升。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生产和消费有直接的同一性或一致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生产和消费缺一不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之,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和消费形成的再生产性闭环遵从新经济哲学循环性的对应性原理或对应性的循环原理。“生产生产着消费”,生产的消费品为人们的消费活动带来了消费对象,生产方式决定了消费方式,“用刀叉吃熟肉能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能解除的饥饿”。

马克思在“劳动美学”中应用了等效原理表现方式之一的形式一致性原理,生产者创造消费者或“为对象生产主体”好似“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一个内在的因素”,生产活动是“实际的起点”或“实现的起点”,马克思批评了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家将生产和消费对立和隔离起来的所谓“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的机械化观点,“消费生产着生产”,从消费活动中创造了生产行为的“观念的内在动机”和“生产的动力”,消费是生产的“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了反作用,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论述复制或平移到了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和消费、生产和交换、生产和分配的分析方法遵从新经济哲学复制论的平移原理或平移论的复制原理。在马克思“微观经济学”的四大要素——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相互关系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辨证分析同样适用于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关系的辩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