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报考条件)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报考条件

说到心理学,总是从辟谣开始。

比如有朋友说刚进入面试的公司需要根据“MBTI性格类型测试”的结果来分配工作,但是这东西真的靠谱吗?

美剧《犯罪心理》《别对我说谎》带来了一系列的犯罪心理学、微表情研究、测谎仪、吐真剂……看起来真的很高端。

流行的节目里,心理学家基本都是巫师,催眠,潜意识,操纵对方大脑……弗洛伊德一巴掌拍在额头上,女人就被催眠了。

相信每个学心理学的学生都听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学心理学的?来来来,猜猜我在想什么。”

原因是心理学是一门被极度误解的学科。行业。

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心理学概念“揭穿大师”ScottYao博士及其同事提出50个“误导性”、“经常被滥用”或“模棱两可”心理的词汇

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旁观者效应”、“恋物癖”、“抗抑郁药”……我们精选了10个被广泛误解的经典概念,看看你是否中枪了。

01恋物癖

滥用:

很多人认为:我喜欢收集很多小玩意儿,那么我属于“恋物癖”。

心理学家史密斯(2015)描述了当代日本年轻人对手机的狂热痴迷作为“手机恋物癖”)在一项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中。

我们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恋物癖”这个词其实并不准确(当然除非那些玩意儿可以用来激起性欲)。

事实:

根据DSM-5的定义,恋物癖是指一种长期的、强烈的、性唤起的迷恋。

《白蚁》

值得注意的是,DSM-5将恋物癖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性倒错或变态,即个体对某物的迷恋必须被唤起或性唤起才能定义为恋物癖。因此,“恋物癖”一词不能用来泛指普遍的喜好或喜好。

02爱情分子“催产素”的误用

大家都听说过“催产素”是爱情荷尔蒙。

——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爱情、母爱、依恋、性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催产素的释放有助于我们在一段关系的早期建立信任。为您的伴侣创造积极的感觉。因此,有人称其为“信任因子”,也有学者称其为“亲密激素”。

然而,催产素不仅仅与爱情有关。心理学家沉(2015)批评所有这些“催产素”的标签都过于简单化。

图片来源:unsplash

事实:

无论是催产素还是多巴胺,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没有“一个积极的作用”。

研究发现,催产素的分泌使我们对社会上一切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更加敏感。

例如,2014年,心理学家伯利恒等人发现,催产素不仅可以激发同一群体中个体的信任,也会导致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不信任。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一项针对攻击性特质的研究中发现,催产素会增加家庭暴力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催产素是一种复杂的激素。它与生活中的各种人类行为高度相关,当它被贴上过于“积极”的标签时,我们自然会忽略它对消极行为的影响。

03″Wearebornpronetoxxx”

误用:

我们习惯将先天等同于本能,导致我们在使用“hard-wired”时常犯错误。例如:2006年,心理学家Grabe&Kamhawi在一篇研究男女差异的文章中写道,“男性对负面新闻的敏感度高于女性,男性似乎‘本能地’对负面新闻更加敏感”

我们常说,喜新厌旧是男人的本能,而女人天生就是没有安全感的。

图片来源:unsplash

更多解释:

本能这个词被定义为一种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智能,需要跨物种具有普遍性。比如植物的向光性,人类的生存本能。但是,根据目前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目前没有任何属于人类的心理能力或个人偏好,除了先天反射的生理本能(如:膝跳反射)本能。

04人格类型背后的伪科学测试

误用: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工作评估手册说:“mbti性格类型测试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

我们对“性格类型”测试的态度,已经从无聊的时间消遣碎片,逐渐演变为社交乃至职业选择的硬通货。

这真的是判断一个人的有效方法吗?也许它的作用只是让我们相信:“这就是你,这就是你应该寻找的人,这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

图片来源:unsplash

事实:

1921年,瑞典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Carl-Jung)认为个体人格具有明确的非此即彼关系(如:外向性与内向)。然而,最近的各种研究表明,荣格的理论并没有得到任何科学经验的支持。

哲学家罗伯特-卡罗尔曾对人格类型理论提出过严厉的批判。他认为,人类的观察和理解不能仅凭记忆和临床观察得出结论,创造不存在的“类型”,进而歪曲观察结果以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

任何测试都需要衡量信度和效度。什么是可靠性?即每次测试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曾经有一位秘书,第一次参加MBTI测试时被判定为强思考型和直觉型,但第二次测试的结果却显示他是情绪型和感觉型。MBTI性格类型测试的发明者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BriggsMyers)一直坦言,她不能保证mbti测试会始终如一地产生一致的结果。

MBTI性格测试的发明者:伊丽莎白母女

而荣格晚年也说过:性格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个人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轮换”。“旋转”这个词用得很好,我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背后的含义。

什么是有效性?效度是本次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有效,是否可以用来预测重要的结果。比如上面说的,能不能帮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然而,有效性是建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的。如果每次测量的结果不一致,就不可能准确预测任何事情。

05“测谎仪”真的有用吗?

误用:

我们经常在各种美剧中看到FBI对囚犯实施“测谎仪测试”。是的,直到现在FBI仍然使用测谎结果来评估嫌疑人撒谎的可能性。

但早在1985年,Saxe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测谎仪测试用词不当。它不会“识别”谎言,它只是通过生理指标来推断你是否在说谎。

事实:

测谎仪测试实际上称为测谎仪测试。该仪器测量个体心理生理觉醒的觉醒状态,如心跳、血压、脉搏、皮肤电阻等。它假设当人说谎并担心被抓住时,一定存在某种生理异常。

不过,实验表明,“测谎仪”结果的错误率极高。

1980年,西雅图警方在南郊附近的格林河发现了五具女性尸体。由于尸体腐烂程度高,加上当时缺乏成熟的DNA技术,寻找凶手的过程尤为艰难。经过调查,发现一名叫加里·里奇韦的男子涉嫌重大作案,于是请他来警局进行测谎。但几次测谎结果都没有异常,警察也就理所当然地放了他。这个案子被搁置了将近20年。直到2001年,警方才根据DNA比对结果正式将其逮捕。当被问及如何避免测谎时,他只说了八个字:身心放松,无后顾之忧。

图片来源:Bilibili

此外,心理学家Lykken(1998)发现,可能审讯环境本身也会造成紧张,很多如实回答的人也会在测谎结果中表现出异常信号。

06犯罪片中“吐真剂”的误用

《蚁人2》

特力血清,顾名思义,是一种在静脉注射后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让人无法“撒谎”的物质。所谓的“Teritaserum”其实就是一种巴比妥类药物。

时至今日,在一些国家,司法机关的审讯人员在重大案件中向嫌疑人注射“真相药水”以获取信息仍被认为是合法的。但吐真剂是编剧为了推进剧情而发明的假想药物,还是真的可靠有效?

事实:

心理学家Bimmerle(1993)的研究指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所谓的“真相代理人”能够让人透露更多真实的信息。相反,研究表明,吐真剂往往与错误记忆高度相关。

例如,一位战地医生发现一名注射了“吐真剂”的美国大兵讲述了他被迫切除扁桃体的经历,但后来发现他的两个扁桃体都完好无损。

心理学家派珀(1993)也发现,人在注射了“说真话药水”后,仍然会撒谎。反对“真相代理人”这个词的心理学家说,只是降低了人的反应阈值,让人更加放松和健谈,但他们所说的包括真相也包括谎言。所以我们认为“Teritaserum”的可信度很低。

07精神疾病的病因是大脑中的“化学失衡”?

误用:

人们往往认为精神疾病只是一种“脑部疾病”。例如,我们认为抑郁症是血清素缺乏引起的,多动症是多巴胺缺乏引起的。

2011年,心理学家惠勒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只是我们大脑中导致精神疾病的“化学失衡”。

的确,这样的解释数不胜数。这个概念经常被强调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学家引用。事实上,我们一直都相信这种解释。

图片来源:unsplash

其实,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生物学解释,无可厚非。人们被生物学的解释所吸引,因为它们看起来比复杂的社会学或心理学更“科学”。家庭关系、经济状况、性格特征,这些复杂的因素很难被准确记录和客观研究。但是扫描大脑是直观、清晰和简单的。

事实:

对于精神疾病,我们需要承认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因素,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脑部疾病”或简单地归结为“化学物质”。

例如,一位抑郁症患者吃药后不见好转,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吃药确实让我“感觉”很好,但效果是短暂的,因为药没有。不要教我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例如亲密关系。那些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也会让我再次陷入负面情绪。

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存在“理想水平”或“理想比例”。所以“失衡”这个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08“洗脑”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起源:

“洗脑”一词起源于1970年代的美国。

当时,各种具有鲜明文化立场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街头。而当每一个新的文化团体希望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时,该团体的领导人就会出现在美国各地的街头,用极具挑衅性的演讲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加入。这些青年一加入,就无条件地拥护组织的立场,往往伴随着不理智的行为。

所以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洗脑”。

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洗脑和说服是完全不同的。洗脑比较神秘,就像一种慢性催眠,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独立判断力,同时也改变或影响他人对事物的长期观念。

事实:

但其实“洗脑”的威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研究表明,这些“洗脑者”并没有控制他人思想的超能力,他们只是熟练地运用常用的说服手段。

在《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一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洗脑”方式只是常规的说服手段,比如利用舆论、个人崇拜、品牌营销等。

图片来源:pinterest

还有很多研究质疑“洗脑”是否会对人的长期观念产生影响(Melton,1999)。

例如朝鲜战争结束后,3500名被关押在朝鲜的美国士兵坚信美国对战争负有绝对责任。然而,在他们返回美国后不久,只有不到1%的士兵仍然支持朝鲜的政治立场。

09“旁观者效应”很可能是假的?

出处:

1964年,一位名叫KittyGenovese的年轻女子在酒吧下夜班回家的路上被一名男子持刀袭击,

被刺数刀,大声呼救,但在警方赶到后不幸失血过多死亡。随后,警方在采访中了解到,整个袭击持续了35分钟。共有38人声称听到了凯蒂的呼喊声,并透过窗户目睹了这起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这件事震惊了纽约市民和全美国人民。

图片来源:unsplash

1968年,心理学家JohnDarley和BibbLatane对这起事件的解释是,正是由于事件的目击者太多,降低了个人的帮助意愿。那么他们的实验也支持了他们的结论,那就是在场的旁观者越多,获救的可能性越低。

所以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旁观者冷漠”。

反例:

然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理查德·菲尔波特(RichardPhilpot)提出,的旁观者效应很可能是假的。当他们观察英国、印度、南非和荷兰的暴力事件的监控录像时,他们发现,介入的可能性随着旁观者的增多而增加。换句话说,“人越多,愿意做某事的人就越多”。

2008年,心理学家格拉斯曼和哈达德的研究也发现,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大多数旁观者并非对受害者无动于衷。相反,大多数旁观者都非常担心受害人的安危,他们可能只是进入生理冻结状态。

冻结是除逃跑或战斗之外的第三种常见心理反应。短时间无法行动的状态。而这种“冻结”的状态,也延长了旁观者的反应时间。

因此,简单地将旁观者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归咎于“冷漠”或“不作为”,或许是一个过于武断的结论。

10“抗抑郁药”也能治疗其他疾病?

误用:

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常被称为抗抑郁药。但是给这些药物打上“抗抑郁药”的标签属性显然有些误导,因为这可能会让人认为它只能治疗抑郁症。

事实:

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对治疗其他情绪问题也有效,例如:焦虑、强迫症(OCD)、恐慌症和暴食症。

图片来源:unsplash

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其他情绪障碍。

这些药物之所以被称为抗抑郁药,是因为最初的疗效试验是在抑郁症患者身上进行的。心理学家Kramer(2011)也发现,这些药物只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有显着疗效,对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改善没有明显帮助。

后记:斯科特·Lilienfeld及其同事在原文中列出了50个像

这样的词。他自己在职场上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辟谣书:《大众心理学的 50 大神话:粉碎人们对人类行为普遍存在的误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他认为:心理学一直是“误解”的重灾区。很多心理“概念”的表述存在严重问题,因为这些理论自始至终都没有科学依据。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急需翻新和改造。

然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抨击这些词或短语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只是鼓励大家就更多的专业术语进行广泛的讨论,不要被“话语权”绑架。

因为,“如果事物的名称不准确,那么文字就无法告诉我们真相。”

参考文采

Bethlehem,R.A.,Baron-Cohen,S.,vanHonk,J.,Auyeung,B.,andBos,P.A.(2014).催产素悖论。前台行为神经科学。八点四十八分。doi:10.3389/fnbeh.2014.00048

Bimmerle,G.(1993)。审讯中的真相毒品。华盛顿特区:中央情报局图书馆。

Darley,J.M.和Latane,B.(1968)。紧急情况下的旁观者干预:责任的分散。J.Personal.Soc。心理学.8,377–383。doi:10.1037/h0025589

Glassman,W.E.和Hadad,M.(2008)。心理学的方法。伦敦:开放大学出版社。

Grabe,M.E.和Kamhawi,R.(2006)。硬连接负面新闻?处理广播新闻的性别差异。公社。水库。33、346–369。doi:10.1177/0093650206291479

Kandler,C.(2012)。性格发展中的先天与后天:神经质和外向性的案例。当前。Dir.Psychol。科学。21,290–296。doi:10.1177/0963721412452557

Latane,B.和Darley,J.(1969)。旁观者“冷漠。”是。科学。57,244–268.

Lilienfeld,S.O.,Lynn,S.J.,Ruscio,J.,andBeyerstein,B.L.(2009)。流行心理学的50个伟大神话:打破关于人类行为的广泛误解。纽约:Wiley。

Lykken,D.T.(1998)。血液中的震颤:测谎仪的使用和滥用。纽约:全会出版社。

Melton,G.J.(1999)。洗脑与邪教:一个理论的兴衰。网址:http://www.cesnur.org/testi/melton.htm.

Mulle,J.G.(2012)。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终于取得进展。当前。意见。热内特。开发。22、238–244。doi:10.1016/j.gde.2012.02.011

Piper,A.Jr.(1993)。真相血清和恢复的性虐待记忆:对证据的回顾。J.PsychiatryLaw21,447–471.

Shen,H.(2015)。神经科学:催产素的硬科学。自然522,410–412。doi:10.1038/522410a

Wing,D.M.(1995)。超越酗酒。图27、121–126。doi:10.1111/j.1547-5069.1995.tb00834.x

Wheeler,K.(2011).一种基于关系的精神科护理实践模型。透视。精神科医生。护理47、151–159。doi:10.1111/j.1744-6163.2010.00285.x

封面图片来源:unsplash

2月最后一期【森林开放日】报名即将截止!

我们将为您介绍什么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报考条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