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MM理论由美国教授FrancoModigliani和MertonMiller(简称MM)于一九五九年共同提出,该理论是二十世纪融资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MM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经营风险是可以用指标衡量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和面临的风险的预期是一致的;证券市场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能够与公司一样以相同的利率获得借款;

个人或者公司的负债是没有风险的;投资者的现金流量都是年金;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此后,部分学者认为初始MM的情况在现实社会不合理,他们对MM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但也不是公司负债越高就越好。尽管MM理论的假设限制太多,不具有普适性,缺乏相应的研究进行验证,但MM理论的提出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如何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MM理论从提出以来就经历了不断修正不断发展的过程,后续又经历了含公司税的MM理论、含个人税的MM理论以及权衡理论这几个发展阶段。MM理论最初提出来的时候是假设市场中不存在税收因素的,当考虑到公司税收时,公司的债务融资可以相应抵消一部分应缴纳的税收,但是公司的现金股利则不能去抵消应纳税额,此时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债务呈正相关的关系。

随着MM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当企业考虑到个人税收时,企业的目标就是将所有的税收成本压缩到最低程度,此时杠杆公司的价值为扣除公司税和个人税之后的债务资本与公司债权人扣除个人税后的债务资本之和。RobichekandVan等人进一步放宽了MM理论苛刻的假设,认为当前企业还会遇到财务困境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应该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

此时公司的价值为扣除公司税和个人税之后的债务资本与公司债权人扣除个人税后的债务资本的和之外,还应该去除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资本权衡理论说明了企业适度负债是有利企业自身发展的,具有一定合理性,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等途径来调整自身资本结构。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来源于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资本结构受到融资方式的顺序影响,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决策者在进行融资时需要确定顺序以及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时要对企业作出判断,处在信息优势方可以通过掌握的信息而获得谈判时候的主动地位,信息劣势方需要尽最大可能获得信息而处在有利的位置。

当信息均衡时,双方通过交换信息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若双方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位置,这时候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当中小企业处于信息优势方,而金融机构等贷款方处于信息劣势方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财务信息不健全,自身信息透明度较低,企业经营能力较弱,这些信息无法被处于劣势方的金融机构掌握而判断企业的真实信息,金融机构可能将资金提供给风险相对较小的大型企业。

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会引起交易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会主动去调查申请企业的综合评估报告,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面临的违约风险。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银行出于防范自身风险的考虑,可能根据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来挑选合适的企业发放贷款,或者对目标企业进行约束。

当银行与贷款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后,若目标企业由于经营问题或者面临着经济环境以及货币政策冲击等不确定因素时,企业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无法偿还贷款或者违约偿还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蒙受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的根源,解决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三、不确定性理论

不确定性是指事物的发展或者企业的决策往往是难以量化且被预期到的。Rowe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做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不确定性不等同于风险,风险是少量不确定性的概率化的表示,而不确定性是难以量化的。后来学者为了更好的衡量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用概率进行定义、解释和量化,在衡量不确定性的时候用到了方差和标准差等数学和计量学的变量。

Juradoetal.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大量经济指标中不可预测成分中的常见波动,并利用丰富的数据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进行了计量经济学估计,该估计为评估不确定性冲击在商业周期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标准。

从企业投资角度出发,企业的未来投资无法准确进行衡量,当既定投资带来的收入高于预期投资收入时,企业决策者会进行投资。由于对中小企业来讲,其规模较小,发展状况不稳定,财务信息不透明,可能造成不确定性的风险比较大,因此中小企业的既定投资往往和预期投资产生较大的偏差;

此外,金融市场由于货币政策的紧缩以及市场环境的优劣,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在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中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理论可以分为不确定性经济周期理论和不确定性金融摩擦理论。不确定性经济周期理论是指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经济周期的变动,当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衰退到来时,企业的投资可能会减少,对企业造成冲击,企业的未来决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不确定性金融摩擦理论是指假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战争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实行区域贸易保护主义,以出口或者进口为主的企业会遭受重大损失,大型企业受金融摩擦可能损失有限,而中小企业一旦遭受不确定性金融摩擦,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员工失业,对地区或者国家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应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减少由于不确定性对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失。

四、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是指在固定利率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在对贷款人进行贷款、担保抵押、贷款期限审核时,通过贷款人的信用条件、财务状况、经营绩效等特征对贷款人作出信贷分配标准。

由于存在银企关系、借款人身份特征、贷款人的个人特征等因素,银行对贷款人制定的信贷标准可能会降低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资源有效分配的原则,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中小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贷款。

对金融机构而言,若降低利率,银行收益会降低,若提高利率,银行会丧失众多优质企业贷款,因此金融机构会根据优质的大型企业能够接受的利率而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相应地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贷款,出现信贷缺口,因此信贷配给现象就会出现。

信贷配给理论最早是由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当时尽管没有用这个词语,但是他在文章中阐述了利率受到抑制时信贷市场上的贷款会受到压缩。此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Roosa提出了信贷获得理论,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与企业可获得性联系起来,为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学者开始大规模研究信贷配给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指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信贷配给现象,第二种情况指非价格因素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信贷配给现象。

在当前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下,信贷配给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政府需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加强对当地经济现状的合理调控,尽可能地减少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政策扶持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倾斜程度,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平台。企业自身也应该建立健全良好的信用制度,逐步完善自身财务信息,实行自我约束,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经营机制。

金融机构也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给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同时提高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减少自身的信贷风险,且遵循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政策,将信贷资金投放到真正需要的群体。

五、长尾理论

普惠金融政策通过各种途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满足中小企业这样的长尾市场的需求,所带来的收益和经济发展能超过热门群体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这个长尾群体满足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中小企业之前不被重视,市场上的资源大多倾斜到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这些群体中;

第二个特点是中小企业虽然市场规模较小,但是数量众多,中小企业加起来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其他市场规模。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出现现金流困境,面临着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普惠金融政策立足于中小企业这个长尾群体,可以及时有效的提供融资,从而使得中小企业拥有更加稳定的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理论经济学考研(理论经济学考研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