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张国云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李静

四川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是育人方式的重要体现,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或组织结构,一般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跨学科(综合)课程。其中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一般又把统整后的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近年来重点建设的融合课程即是综合课程中的一类,是指将有关的不同学科融合、合并,或把部分学科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体验探索的课程。

实施差异教育的校本融合课程建设的策略

1.注重思想观念的融合

课程的融合不单纯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融合,首要的是思想观念的互补融合,只有思想观念的互补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融合。思想观念的融合,必须突显教育的时代特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追求。例如“共创成长路”课程,这是一门原本在香港对所谓问题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的理念是如何通过正面教育帮助问题少年健康成长。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多学科整合的观念,融合了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选择了大量贴近问题少年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案例,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动的正面教育。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过程中,老师们吸收了港版教材课程设计和案例选择的理念,同时融合了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目标构想,选取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学习和生活的事例,构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分享的有效载体。从而在思想观念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校德育主题教育课程。

2.突显跨学科、重体验的特征

融合课程作为跨学科的课程(或综合性课程)中的一类,追求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融合课程不是以系统学习某一门学科知识为目的,因而这类课程统整多学科的内容,以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直接经验的体验过程。例如在“共创成长路”的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说教,而是主动获取社会、心理、道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分享,以及在选择和判断中获得间接或直接经验。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融合课程建设不仅是差异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助推。首先校本融合课程的设计理念,以及这类课程所呈现的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形态,对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其次,融合课程必须突显学生直接经验获取的体验过程,这对已经习惯以学科知识体系阐述为主,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此外,融合课程更多的是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探究体验的组织、引导、合作,这对教师如何主动转变角色,提出了重要课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

实施差异教育的校本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

1.课程建设的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学校校本融合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每门融合课程都有一个教师团队。团队的人员组合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科融合的特点,如“共创成长路”课程教师团队除了骨干班主任之外,还有数学、政治、心理、体育等学科的教师;基于戏剧表演的英语实践课程则是中外教师合作的团队。通过团队成员协作的机制,凝聚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职责的教师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在对不同项目、不同课型、不同课程内容的研究探讨中,形成了较之以往完全不同的研修方式。每位教师都是带着问题参与团队的研修,每一次授课都是团队成员一起观课记录,很多问题的探讨是在虚拟的教学场景中进行。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不仅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高,也把教师个体和群体研修提到了新的水平。

2.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

如何建立与融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评价的原则是重在激励,引导方向,结合课程目标和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提交作品,记录实验或操作过程的报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分析、学生演讲、社会实践报告等等,都可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此外,即时评价也是重要方式,可以是一节课操作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是项目完成后的评价。通过多种方式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通过体验获得的经验,从而不断增强思考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课例研究的总结反思

融合课程的建设对学校教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边实践边完善。其中一个主要做法就是通过规范深入的案例研究,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行反思。由于校本融合课程建设的时间较短,因此首先是通过课堂实录积累素材。如“共创成长路”课程,近三年来已经做了100多节课堂实录;基于戏剧表演的英语实践课程中外教师合作分享,目前已开发了两个年级的课程实施方案。在积累的基础上,对部分有代表性的课例,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规范的课例研究。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反思,对课程设计的思路进行梳理调整,不断优化。与此同时,通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通过团队力量,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4.资源和硬件的整合保障

融合课程的建设在多学科综合的同时,需要集聚和综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专家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外教资源等等。例如“共创成长路”课程的开发,不仅集聚四川师范大学的专家资源,还通过对社区社工工作状态的考察与采访,对学生和家长大量的问卷调查,为相关教材本土化、校本化改造提供思路和依据;英语听说训练中戏剧表演情境的创设则是充分利用学校外教资源和他们的专业背景。

对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只是刚刚起步,从认识到实践都还存在着许多粗浅和不足之处,我们将在课改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探索奋进,为从学科的“割裂”走向学科的“统整”、差异教育的目标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2年9月刊/栏目:学科教学

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45次推送

学科教学考研(学科教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