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官网)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官网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同志于2月18日逝世,享年98岁。


黄达(资料图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介绍,黄达出生于1925年2月,天津市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政治学院财经系,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据报道,黄达少年时曾希望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土木工程师”,阴差阳错之下走上讲授货币银行学之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70多年。在这条路上,他成了我国“货币银行学”的“工程师”:参与编写第一本教材,奠定了整个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基石,参与搭建了我国宏观经济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黄达被分配到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1950年秋季学期开学,黄达被指定讲授货币银行学。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虽开了课程,但没有教科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时仿照苏联,把所有的东西都分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黄达回忆,当时课程分为《资本主义货币信用与流通》和《社会主义货币信用与流通》,两门课同样时间,但资本主义货币课程时间不够用,社会主义货币课程内容不够讲。

黄达随后提出来要把两门课合并,以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情况变成一门课,于是就写成教材《货币信用学》。1959年,由黄达及其同事集体编写的中国货币银行学教材《货币信用学(上册)》出版,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

纵观黄达的学术生涯,他一直是个积极的思考者。在改革开放之初讨论通货膨胀问题,也是黄达突破各种本本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时流行的观念,是一点点通货膨胀都不允许存在,允许一点点通胀,就会发展到严重甚至恶性通胀。”黄达回忆。但是,基于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对计划经济以及改革开放早期的经济现实的理解,他论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的事实存在,剖析了改革开放后通货膨胀的不可避免,以确立正视和正确对待通货膨胀的思路。

正是对通货膨胀及其相关的宏观政策的反复研究和推敲,黄达逐步形成系统论证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应包括的基本方面,分别就有关方面草拟出一些“模块”,并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思考把这些“模块”加以串联并作应有的补充,突击成书。这就是1984年出版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

在此之前,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黄达和五个同事一起写了一本书——《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学经济的学生能够看到的唯一一本由中国人撰写的著作。

黄达一直致力于“打通”金融教学中的东、西方两大体系,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中国金融学体系。这些努力,都凝聚在1992年出版的由他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中。

2011年,黄达获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4年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吴玉章终身成就奖颁奖辞称:黄达先生,中国经济金融学界之泰山北斗。他徜徉浩淼幽深之经济金融天地,揭秘揽胜;结缘货币银行学六十五载,培育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漫步之英才。他博通古今、学贯东西,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现代经济学与中国实际于一炉,开创东方文化精髓引入经济金融学研究之先河,钟于斯、成于斯,终铸一代大家。他是新中国金融学教材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奠基者与引领者、新中国经济学领域“综合平衡导论”的系统论证者、新中国“大金融”学科体系的主要设计者、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新中国金融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与金融决策的积极参与者。

据报道,多年来,黄达教授心系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将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授予他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奖金与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授予他的“中国金融教育终身成就奖”奖金,共计186万元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

2015年4月,黄达教授将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所颁奖金人民币100万元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专门用于支持金融学科建设。

“青年学生要求教师讲的是道理,是严密的逻辑论证,是判断真假善恶的理性思维和一贯的标准。所以,面对学生,总会感到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必须坚持科学态度的约束力量。时代背景不同,每个人自己的条件不同,但科学之路总会被有志者走出来的。”黄达说。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网等

欢迎关注“政事儿”

了解新鲜时政资讯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中国人民大学研招网官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