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官网)




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官网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视频↑)

每年暑期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纷纷涌向位于西双版纳的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参观、游览

今年6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王莲盛开

今天,这个占地1125公顷

收集活植物1.3万多种

保留有250公顷热带雨林的热带植物园

我国面积最大

收集物种最丰富

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

也因其前沿的研究实力和开放的平台

享誉世界

谁能想到,当初创建之时

这里“三蚂”(黄蚂蚁、蚂蟥、蜱虫)横行

毒蛇猛兽出没

但在植物学家蔡希陶眼中

这里是

“一屁股坐下去可以压倒三棵药草

把窗一打开就可以找到一个科研课题”

的宝地

今年84岁的许再富研究员

在这块宝地上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许再富教授从事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近40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专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我国最早和较系统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专家之一

许再富教授曾连任研究所(园)负责人20多年。1975年任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从1983年起一直兼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1997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独立研究机构,他担任园主任至2001年,为植物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3年5月,许再富教授在昆明接受采访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许再富是老一代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的得意门生、得力助手。他说,恩师蔡希陶先生的科学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 美丽的西双版纳勐仑镇,罗梭江在这里顺势画了一个圈,形成一个葫芦形状的岛。195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植物学家蔡希陶在云南西双版纳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研究基地。他带领着18个有志青年,在西双版纳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双手劈开葫芦岛”,开辟了我国第一个集引种保存,热带资源植物开发,生态保护研究为一体的热带植物研究机构。

科研始于云南山茶花

84岁的许再富教授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有记者曾问过他为什么从事植物研究并在边疆工作了半个世纪?他回答,与植物打交道纯属偶然,在滇南边陲生活和工作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的分配。这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1939年9月,许再富出生在广东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做小贩,母亲做家务,家里有九个子女。许再富的童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记得童年时最怕冬天,由于只穿单衣单裤,白天只好晒太阳取暖。由于赤着脚,脚板冻得开裂,最怕睡觉前洗脚。”到1949年,许再富10岁时才开始上学。品学兼优的他,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广东潮安农业技术学校读中专,其专业是“农作物栽培”。

年轻时的许再富(前排右一)和兄弟们,许家六弟兄,老大、老二、老四都是军人

1959年9月,20岁的许再富中专毕业后被国家统一分配到了春城昆明,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当“见习员”。

在潮安农校读书时,许再富学会了稻田的犁耙、育秧、栽秧、薅草、收刈等农活,同学们都自名为“农夫”。到昆明植物所报到后,许再富被安排到昆明植物园的花卉组工作。第二天就拿着镰刀,在茶花园里的草坪上跟老工人学习刈草。

由于较熟练地掌握了花卉植物的繁殖、栽培技术,1960年的5、6月间,许再富接到任务,与花卉组的另外两名“见习员”同事到昆明市的各个公园进行云南第一名花——云南山茶花的繁殖、栽培技术的调查,并由许再富执笔写了调查报告。

所领导很满意此份报告。两个月后,单位通知许再富代表昆明植物园到辽宁省兴城参加“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大会暨中国首届花卉科学技术研讨会”。由许再富所写的“昆明地区云南山茶花繁殖栽培技术调查报告”竟成了他对“科学殿堂”的一块叩门砖。中专毕业不到一年的他,竟被安排在那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学术交流。

从兴城开会结束,所里通知与会代表返回北京,参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之后,许再富又被通知留在北京植物园,跟随王今维先生进修园林规划设计。

离开春城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

1961年,继之前的18名青年之后,蔡希陶先生又向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要了8名科技人员,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加强工作,时年22岁的许再富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公路多是盘山的泥石路,六七百公里路要走4天。年近半百的蔡希陶亲自带领着这批年轻的科技人员,他们自称为“集体的鲁滨逊”,用大刀、斧子等简单工具,就地取材,盖起简易的茅草房,与毒蛇猛兽为邻,顶着热带的骄阳,冒着狂风骤雨,“双手劈开葫芦岛”,开辟了苗圃和一片又一片的试验地。

建园初期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许再富最初被安排在经济植物室(西区)的引种组任副组长,开始了他在葫芦岛上超过一个甲子与热带雨林结缘的科研生涯。

蔡希陶先生带领青年们在热带雨林考察,许再富(右一)观察植物生长状况

许再富深知自己只读了中等专业学校,知识很难适应科学研究的需求,所以,除了认真跟蔡希陶先生请教,与同事切磋,向自然学习和博览群书外,他还在1961年在职就读云南大学生物系的函授班;在1978年和1982年分别到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成都分院两次参加英语培训班;也在1984年年届45岁时,还到当时的民主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攻读“环境管理与保护”的硕士学位。

许再富编著的科普著作《林海行》

从1961年—1980年,在蔡希陶先生的指导下,许再富发表了11篇论文,主编出版了一本叫《林海行》的科普著作。该书在 1981年获 “中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在1983年获“云南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78年,许再富由“见习员”被破格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年轻时的许再富在热带雨林考察

后来成为蔡希陶“四大弟子”的李延辉、冯耀宗、裴盛基和许再富中,有三人在进所时仅具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历,而其中有三人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昆明生态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所(园)长。许再富教授认为,一个人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即便不是科班出身,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与热带雨林结缘一生

蔡希陶先生鼓励和尊重年轻科技人员在科研上的一些新见解,即使是与他具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也是如此。许再富认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大受益者,“在跟随蔡老长达20年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献身科学’的精神。”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

纪念蔡希陶先生的雕像“树海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热带植物园园长十多年时间里,许再富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及时地调整了植物园的科研方向,形成了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特色,使该园于1999年成为中科院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而且还成为中科院“国家战略性资源植物迁地保护网络基地”的核心植物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草坪,并实行机械化管理

现在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热带植物园里的火炬姜

许再富教授担任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领导长达33年。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知识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知识创新基地,也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跻身于世界一流植物园的前列。

在过去60年的科研中,许再富教授撰写、主编出版了11本学术著作,发表了250多篇论文;获省、院和国家的科技成果奖18项,获省、部、国家的优秀科普作品奖10项,此外,他还获省、院、部和国家的荣誉称号16项。

2009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历任所长合影。前三任所长吴征镒、周俊、孙汉董(前排中、左、右),以及后几任所长郝小江、许再富与李德铢(左、中、右)

鉴于许再富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05年12月14日版纳植物园研究决定,聘任许再富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终身研究员。也由于他为中国植物园的发展事业做出的贡献,在2016年,他又获得了中国植物园的“终身成就奖”

2006年3月19日,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

为许再富颁发“终身研究员”聘书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许再富先生说,“科学精神就是献身科学,要锲而不舍,不管有多困难,都坚持下去!”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卢 钢 温 翔 高 亢 李 非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胡 滨 武志敏 陈 燕

策 划:盛雪梅 胡凤丽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编 导:王 磊

采 访:盛雪梅 文 剑 罗建梁(实习)

摄 像:于欣悦 罗彦江 邱黾勉 宋高裕

剪 辑:王 磊

制 片:邱黾勉

微信撰稿:盛雪梅

宣 推:杨晓薇 李响文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官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