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武汉大学樱花及武汉大学籍校友。上图为李贤浠教授,下图为孙光才教授。张光忠制作。

武汉大学籍校友,几乎撑起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半边天

在武汉,教育部直属七所高等学校中,唯一沒改变校名的,为武汉大学。她自1928年正式组建并落户珞珈山以来,武汉大学四个字如同钢塑铜铸,巍然不动。

在武汉,区位优势最为显著的,也是武汉大学。学校居山临湖,东望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南眺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依东湖风景区;西临武昌商业区,且有樱花相伴,湖景陶冶,如诗如画,无以伦比。

考察一下历史,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武汉大学发挥的作用,更是史无前例。是时,武汉大学向全国多所学校输出领导干部,并由此诞生了一所所新的大学。

武汉大学输出的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任院长。

查谦教授,原为武汉理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输出的马哲民教授,为中南财经学院第一任(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源头之一)院长。

而马哲民教授于1950年开始,担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法长。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后任中南财经学院首任院长。图片选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学术史》(第一版)

第一任院长,都来自武汉大学,说明了什么?

院长当然重要。

但对于大学来说,优秀的教师更为重要。

清华大学梅贻琦的名言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人们普遍认为,所谓大师,是能树立一代楷模,开创一代新风的人。如果一所大学能有一位大师,那就是有了大学的脊梁、砥柱。

细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籍”的大师,我以为他们是撑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半边天”的人物。

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几位“招牌式”人物

近几年,中国有这样的现象:即“校友人物排行榜”,通过校友的表现,倒推学校的大师人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排行榜,名居前列的是:丁学东、王东京、董明珠、王利明及“中国法学第一班”一群校友,等等。

丁学东为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王东京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董明珠为珠海格力电器集团的董事长。

其中,丁学东的老师为李贤沛教授;王东京的老师为王时杰教授;而李贤沛又是董明珠的“师爷”(董明珠的老师为汪海粟,而汪海粟的老师又是李贤沛)。

王时杰教授,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中南财经大学政法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指导组组长,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王时杰教授。照片选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学术史》第一版。

李贤沛教授,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为中国工业经济、企业管理、环境经济、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权威专家、著名学者。

吴汉东教授,为“中国法学第一班”代表性人物,又曾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应是一招牌式人物。

孙光才、罗玉珍夫妇是“中国法学第一班”,在大学就读时的老师。

孙光才,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中南财经大学政法系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等多项法学会理事,主要著作为《世界诉讼与非诉讼活动概况》(联合国世界出版局1991年出版)。

孙光才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罗玉珍,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湖北财经学院民法教研室主任、湖北妇联副主任、中南政法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罗玉珍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重量级”人物

来自武汉大学最重量级人物,当为中南财经学院时期的第一任院长马哲民教授。

马哲民曾与陈潭秋创办《中外通讯社》。1932年冬,曾应北平学生之邀,演讲“陈独秀与中国革命”。1950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

李贤沛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前述李贤沛、王时杰、孙光才、罗玉珍亦是学校的重量级人物。学校组织《财经大辞典》编写时,聘请孙光才教授为“经济法分编”主编。

目前还活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毛磊教授,当为学校一位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

毛磊教授于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为我国《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拓荒者、重要研究者,其成果有《国共两党关系通史》。(毛磊教授的系统介绍,作者将有专篇)。

毛磊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论及世界华文文学,古远清教授称得领袖级人物。

2021年5月,古远清教授八十岁时,《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科建设讨论会》,于5月29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外校与会者达到五十余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如此规模,实为不容易。

作为会议的被邀请者,我草稿随笔一篇,题目是———《中南大——华文文学的一面旗帜…………》。

古远清教授,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以著述等身而享誉华文文学领域,仅仅独立完成的九种文学史就有:

《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台湾新世纪文学史》、《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澳门文学编年史》。

(对于古远清教授,作者亦有专篇介绍)

古远清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后起之秀中,现任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是值一说的。

张虎教授于1985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学业,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完成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研读。

公开资料显示,张虎已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多年。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数学会均匀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学会资源环境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交叉科学学会——金融量化分析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现场统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统计学会理事,湖北省金融统计学会理事。

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救火队”人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武汉七十年,不失时机地向武汉大学求援,引进一些教学科研的特殊人才。

因这些教师,往往为应急之用,常常属于“救火队”人物。

早年,学校曾引进数理统计方面人才,如涂葆林教授。涂教授1949年武汉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工业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的教学、科研,在学校产生一定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学校奇缺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学校引进了一批武汉大学籍的优秀人才。

余尚智教授,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长期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引入学校后,任信息系数学研究室主任十余年。

胡久清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胡久清教授,1986年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调入,任我校经济信息系主任,并担任经济信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指导培养学校第一批经济信息专业研究生。

钱进教授,1968年毕业武汉大学,1986年引进学校,聘为《数据库及其应用》首席教师,主要讲授《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及其应用》等课程。

钱进教授。照片来源同上。

当然,还有许多我知道的或者是不太熟悉的,他们都是武汉大学送与我们学校的优秀“种子”。他们以武汉大学的优秀基因,影响、培养一代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人。

说不完的武汉大学,写不尽的武汉大学,在追逐中国梦的时代,武汉大学是人们追逐梦想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教育强国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人才辈出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众多的高等学校。

奋进吧,人才强国征途中的炎黄子孙们。

借此机会,向当年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学术史》(第一版)的主编赵凌云书记(华中师范大学),致以崇高的敬礼。

向参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学术史》(第一版)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中间着浅色衣者)与所任课程的学生。

照片,张光忠整理

张光忠写于2022.1.13.北京金融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