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考研(电子科大考研各专业录取线2023)




电子科大考研,电子科大考研各专业录取线2023

导读

近日,吉大、南大、中国科大、浙大、北航、电子科大等多所高校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

Science:吉大陈飞剑教授和于吉红院士等经由一维到三维的拓扑缩合合成新型三维稳定超大孔分子筛;

Science:南大彭茹雯、王牧与合作团队突破光学超构表面偏振复用容量极限;

Nature:中国科大及合作者首次实现具有极致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

Nature:浙大学者在铁电薄膜中创建面内带电畴壁并实现精确操控;

Nature:北航刘知琪、蒋成保等在磁存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Nature:电子科大程玉华课题组新型传感与精密测试领域重大突破。

Science:吉大陈飞剑教授和于吉红院士等经由一维到三维的拓扑缩合合成新型三维稳定超大孔分子筛

近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飞剑教授和于吉红院士联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北京大学、西班牙马德里材料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报道了一例经由一维到三维的拓扑缩合合成的新型三维稳定超大孔硅酸盐分子筛材料ZEO-3,相关研究成果以“A 3D Extra-Large Pore Zeolite Enabled by 1D-to-3D Topotactic Condensation of a Chain Silicate”为题于1月20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期刊。该材料由陈飞剑教授和于吉红院士课题组所开发,他们首先合成了一种新颖的1D链状硅酸盐材料ZEO-2,ZEO-2经高温煅烧直接发生拓扑缩合生成了3D稳定的全连接超大孔分子筛ZEO-3。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北京大学黎建博士通过使用先进的连续倾转三维电子衍射(cRED)技术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拟合精修方法最终确定了这两种材料的精确结构。ZEO-3具有3D十六元环(16MR)和十四元环(14MR)穿插超大孔道结构(图1),是首例具有全连接三维超大孔道稳定结构的纯硅分子筛,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密度最小的二氧化硅多晶型,它的成功创制是超大孔纯硅分子筛合成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ZEO-3具有超高的稳定性,1200℃煅烧仍保持稳定,其比表面积超过1000 m2/g,与其他沸石和金属有机框架相比,展现出优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吸附处理性能。该工作中1D到3D拓扑缩合新机制的发现,对理解传统分子筛晶化机理提供了新的启迪,对新型分子筛的设计合成及分子筛晶化机理的进一步阐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Science》同期刊发了分子筛领域著名专家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Russell E. Morris教授针对该工作题为”Clicking zeolites together: A new mechanism to synthesize catalytic zeolites gives a previously unknown topology”的观点评述文章,将这种1D到3D的拓扑缩合比做分子筛中的“点击化学”,指出这种机制的发现必将导致新的拓扑结构,对于理论预测的大量分子筛新结构的实验室合成取得突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而开辟新的应用领域。下载安装化学加APP,第一时间看到更多精彩。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1771

Science:南大彭茹雯、王牧和美国东北大学刘咏民合作团队突破光学超构表面偏振复用容量极限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彭茹雯教授、王牧教授研究组联合美国东北大学刘咏民教授研究组,创新性地引入光学响应噪声调控,成功突破光学超构表面偏振复用的容量极限,为发展高容量光学显示、信息加密、数据存储提供新范式。他们的研究论文”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polarization multiplexing in optical metasurfaces with engineered noise” 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参见Science 379, 294-299 (2023);。该项工作通过创新性地人为引入光学响应噪声调控,成功突破了光学超构表面偏振复用的容量极限,为发展高容量光学显示、信息加密、数据存储等提供了新的范式,结合其它复用技术(比如空间复用、角动量复用、波长复用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多功能复用容量,可望应用于光通信和互联、光计算、光传感与探测、AR/VR技术等众多领域。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5140

Nature:中国科大及合作者首次实现具有极致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杨教授、哈工大深圳校区肖淑敏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共同合作,在微纳光学与手性光学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合作团队在介质超表面中引入微小倾斜扰动,首次实现并观测到具有极致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chiral BIC),在光学波段同时得到高达0.93的圆二色谱信号和高达2663的光学品质因子,显著增强了光与物质的手性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在手性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intrinsic chiral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为题于2023年1月19日发表在Nature上。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467-6

Nature:浙大学者在铁电薄膜中创建面内带电畴壁并实现精确操控

铁电材料是未来实现新型存储技术的有力候选材料之一。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泽院士、田鹤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Jingsheng Chen等合作,在仅几纳米厚的铁电薄膜中构建了一种全新的面内带电畴壁,并在原子尺度上精准地操控它的逐层移动。这一发现刷新了人们对于铁电翻转行为的理解,并为发展晶胞级新型存储器提供了新策略。研究论文In-plane charged domain walls with memristive behaviour in a ferroelectric film于2023年1月19日在Nature杂志上线。论文评审专家认为:“以可预测的方式控制氧空位并确定性地创建带电畴壁,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成就”;“带电畴壁的稳定创建和控制带来的量子化电导率和器件功能代表了这项工作的真正新颖性和影响力”;“基于该系统的通用忆阻设备为晶胞级规模的器件铺平了道路”。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503-5

Nature:北航刘知琪、蒋成保等在磁存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磁性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刘知琪教授、蒋成保教授等在磁存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于1月19日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题目为:“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in an all-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北航材料学院磁性功能材料团队突破了原子级平整反铁磁金属单晶薄膜的关键制备技术,通过界面应力诱导非共线反铁磁单晶薄膜的晶格四方度变化,产生了单轴磁各向异性,以及显著的反常霍尔效应。基于该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了全反铁磁异质界面(共线反铁磁/非共线反铁磁)的交换偏置效应,从而设计制备出多层膜全反铁磁隧道结(all-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 AATJ)新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反铁磁隧穿磁电阻效应,室温磁电阻最高可达100%。北航材料学院博士生秦培鑫为第一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刘知琪教授、蒋成保教授为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张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加工平台曾中明研究员为合作单位及通讯作者。

论文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461-y

Nature:电子科技大学程玉华课题组新型传感与精密测试领域重大突破

023年1月19日,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程玉华教授课题组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自然》)上以“Vertical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 for complementary circuits”为题,发表了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互补电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测试数据的源头基础器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光固化沟道的新型垂直结构,破解了电化学晶体管大规模可靠制备的世界性难题,是新型传感和精密测试领域的重大突破。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黄伟为该文第一作者,程玉华、Tobin J. Marks及Antonio Facchetti等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美国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为合作参与单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592-2

来源:化学加综合各高校官网整理编辑

电子科大考研(电子科大考研各专业录取线2023)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