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考研(口译考研考什么科目)




口译考研,口译考研考什么科目


因为工作需要,冯军去到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美的风景。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冯军在进行同声传译工作。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前不久,中国-东盟高级别智库论坛在海口举行。论坛上,各国的代表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来自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冯军和金莹两位老师,作为此次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员,在幕后为论坛顺利召开搭建沟通的桥梁。

做一场同声传译是怎样的体验?作为“传声筒”的同声传译们如何在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场合中展现存在感?尽管从事同声传译已20多年,冯军却始终以一个同传“新人”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传译挑战。

“双轨”工作者

见到冯军时,他身着一身西装,精干却并不显锋芒。在很多人印象中,他安静而内敛,可当谈起口译,他的眼神会流露出满满的热切,说到激动处,他身子微微前倾,语速不自觉加快。

“走上‘同声传译’之路,纯属偶然。”冯军坦言,1998年初,他就职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从事国际合作工作。“当时有一些国际会议,由于海南本地口译人才匮乏,经常需要从各地请译员来翻译,领导得知我大学主修英语专业,有底子,就给了我不少尝试的机会。这一做,就在‘小黑屋’里待了20多年。”冯军说。

“小黑屋”是译员们对同传间的称呼。国际会议现场一般会设有一个同声传译室,位于会场后方不起眼的地方。传译室是用木材和玻璃搭成的几平方米封闭式小房间。“选用木材是出于隔音需要,而选用玻璃则是方便译员看到会场情况。”冯军说,小房间里有翻译和收发声音的机器,翻译人员从耳机里听到会场上发言者的讲话,而后进行翻译,再通过语音传输机将声音传送到在场听众的耳机中。

耳听源语,脑中翻译,口讲目的语,同声传译的过程需要“一心三用”。此外,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不同,译员需要滞后于发言人小半句左右,以便较好地理解其语义。跟得太紧,往往不得要领;离得太远,记忆负担又会过重。译员除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快的双语转换速度,这对译员的脑力、体力都是一种挑战。冯军称,有时候翻译一天下来,会感到精疲力竭,因此大家常常会看到同传间内一般会有两人,15~20分钟轮换传译,以此保证传译效果。

“英汉互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传递声音。”冯军说,面对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同传译员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源语言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面对一些发音相似、一词多义的单词时,还需要译员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同时保持翻译的节奏。“我称之为‘双轨工作’,要和发言者保持适当距离,但一定要有加快速度的能力。”冯军说。

“湖面上的天鹅”

在翻译界有个比喻,翻译要像“湖面上的天鹅”,上半身永远保持优雅,外界看不到的,是它的蹼在水中不停划动。

“很多翻译工作,在我们还未到场时就早已开始。”冯军说,多年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来海南发表演讲。演讲的主题涉及化学领域,但这并不是冯军熟悉的领域,当时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由于专业性强且词汇生僻,尽管从事同声传译工作多年,冯军仍感受到压力。为确保这场同声传译会议顺利进行,冯军在网上找到演讲者之前的演讲视频,逐字逐句听,提前熟悉可能会遇到的词汇。最终当天的翻译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搭档知道;三天不练,听众知道。”冯军说,如果不保持对语言的熟悉,在现场一紧张,嘴巴就会发“生”。因此,尽管他身经百战,但每次的准备工作都如履薄冰,尽可能准备充足,才能心里踏实。

总结多年的传译工作,冯军认为,应对不同传译活动要有不同的准备方式。如果事先有材料,冯军会专门空出时间,把一沓厚厚的材料看完;如果没有材料,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而事先又并不知道出席的嘉宾时,可以依据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查找,尽可能由点及面,把知识网铺大一些。

“最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口译内容需要保密,我们迟迟无法准备。”冯军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国际会议,当天凌晨2点,已经入睡的他突然被电话吵醒,终于拿到了即将在几个小时后举行的会议材料。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他简单洗了把脸后,就坐在桌前,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争分夺秒地加强记忆。“在去会场的路上,我还在用手机看材料,直到会议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我仍在准备。”

当然,即便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现场还是可能出现难以应对的突发状况。有时就那么不巧,一个词“挂”在嘴边就是说不出来。

“有可能演讲者突然引用古语或古诗,每当这个时刻,我就想起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冯军笑着说,当发生这种状况时,他会有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既紧张又兴奋。“那时,大脑就要高速运转,尽量把意思表达出来。如果能成功翻译出来,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

翻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人眼中的高强度工作,冯军却甘之若饴。“在我看来,从事同声传译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脑力冲浪,充满着惊险与刺激,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美国、德国、新加坡、瑞士、乌兹别克斯坦、印尼……多年来,因为口译工作需要,冯军去到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美的风景。

时间在变,地点在变,冯军对翻译的热爱却始终未减,没有工作时,他像一块海绵,随时汲取新知识。每天的报纸要翻一翻,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去医院,他会留心观察各个科室的英文翻译;散步时,他会看看路牌是怎么翻译的;空余时间,他会与学生在微信群里讨论各种翻译问题。他一直认为,翻译者应该是个“杂家”,对身边各类知识都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业内人常说,口译是流动的大学。现实中,冯军也真的身在大学。为了更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更多翻译人才,2003年,冯军进入海南大学任教,担任翻译硕士导师,专门教授口译。

课堂上,冯军总会强调“1000磁带时练习”理论,即口译员在基本外语听说能力没有问题之后,还应进行至少1000小时录音时长的练习,以充分熟悉不同语言、不同口音、不同行业和不同主题。练习中,要把口译过程录下来,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同传完一段录音,然后再转入下一段。

“刻意练习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翻译抱有极大的热情。”冯军坦言,做同声传译并非易事,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也绝不简单,“不过,我对学生们充满信心,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我相信,未来海南会有更多的翻译人才。”

口译考研(口译考研考什么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