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州的宗教是怎么走上“不务正业”
的道路的呢?
这其实要从黄巢改革道教开始。
黄巢为了发展淄州的科学事业,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整合了道家和墨家,开发出了旨在研究“天地至理”
的金龙教。
这个金龙教典型的特点就是提倡“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同时以“研究天地至理”
为立教之本,所以金龙教的道士们纷纷成为了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士”
。
一方面他们有着官方承认的宗教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实际上充当着淄州的“科学院研究员”
的角色。
比如墨家出身的“教士”
主攻物理学和数学,道家出身的“教士”
主攻医药学和化学,后来加入的佛家出身的“教士”
主攻金融学和社会学。
这些教士们在金龙观这个宗教大熔炉里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承担起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职责。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黄巢对道家、墨家、佛家的教义进行了“大融合”
,发展出了“万宗归一”
的宗教历史观和“天人合一”
的宗教理念。
所谓“万宗归一”
指的是,不管是道家、墨家还是佛家其实师出同源。
这一历史要从“老子化胡”
说起。
“老子化胡”
是道教与佛教之间历史上的一场重要争论,主要围绕老子是否化身为佛展开
佛教刚进入中国时,常被误解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人们将老子和佛陀混为一谈。
《魏略·西戎传》记载:
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提及:“《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这是最早关于老子化胡的记载之一。
道士王浮为了与佛教斗争,编造了《老子化胡经》,声称老子在天竺投胎于净饭王妃,出生后自号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