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亮眼神稍黯,接过画像,再度展开,叹道:&ldo;师父常说,师叔自幼便有大志,要让天玄绝学造福于民,可万没料到,师叔竟会投入桓国。
&rdo;&ldo;子明。
&rdo;滕瑞道:&ldo;你师父性情虽淡泊,但绝不是迂腐之人。
所以我相信你,也绝不会墨守成规。
&rdo;&ldo;师叔说得是,成规囿人,有违自然本性。
正如宇文景伦,想强行改变天下大势,却给苍生带来沉重的灾难,也必然不能成功的。
&rdo;崔亮将画笼回袖中,抬头直视滕瑞。
&ldo;不然。
南北纷争已久,由长久分裂走向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rdo;滕瑞平静道:&ldo;子明,师叔这些年来游历天下,纵观世事,看得比你明白。
华朝国力日衰,朝风腐乱,成帝阴鸷,只识玩弄权术,世族权贵把持朝政,以权谋私,寒门士子报国无门,百姓苦不堪言。
实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ldo;反观桓国,既有北方胡族刻苦悍勇之民风,又吸取了南方儒学之精华。
这些年来,励精图治,国力日强,与南方的腐朽奢靡形成强烈的对比,统一天下,实在是天命所归啊。
&rdo;崔亮微微摇了摇头:&ldo;师叔,关于天下大势,师父临终前,曾详细向我分析过,也曾叮嘱于我,他日若能见到师叔,转述给师叔。
&rdo;&ldo;哦?&rdo;滕瑞侧头望向崔亮:&ldo;师兄是何见解?&rdo;崔亮面带恭谨,道:&ldo;师父言道,古今治乱兴衰,讲究顺势而为,天意不可逆,民心不可违。
老百姓希望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如果为了结束南北对峙而悍然发动战争,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rdo;滕瑞笑道:&ldo;师兄在山上呆得太久,不明白天下大势,有此一言,也不奇怪。
&rdo;&ldo;不,师叔。
&rdo;崔亮面上隐有伤感:&ldo;您下山之后,师父曾游历天下遍寻于你,一寻便是数年,崔亮便是师父于此路途上收为弟子的。
这十多年来,师父更是数次下山,找寻师叔。
&rdo;滕瑞愣住,眉间渐涌一丝愧意。
崔亮续道:&ldo;师父言道,师叔当年主张民族融合方能致天下一统、万民乐业,这个观点并没有错。
师父也并无民族成见,但他认为,依现下形势,民族融合、天下一统只能顺势而为,不能操之过急。
&rdo;滕瑞微笑道:&ldo;时移世易,眼下华朝内乱,岳藩自立,月落也隐有反意。
正是桓国以北统南、结束天下分裂局面的大好时机。
&rdo;&ldo;错。
师叔,这两年来,我也一直供职于朝廷各部,对华朝形势也有相当的了解。
华朝现在虽乱,却非大乱,薄云军谋逆已经平定,岳藩受阻于南诏山。
而月落,此族一直备受欺凌,有反意那是顺理成章,但他们只是寻求摆脱奴役,却并无意东侵。
桓军要想趁乱吞并华朝,我看是有些痴人说梦!
&rdo;崔亮话语渐厉,江慈在旁细细听来,他的话语中多了几分平素没有的锋芒,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