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
、“真性”
,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
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
正如:“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
又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
再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其实,“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欲神者,气质之性也;无神者,先天之性也”
;“元性微而质性彰”
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
;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
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
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
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
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
“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
。
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
内丹本的主导想既为“返本还元”
,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
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
;“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
;“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
。
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
,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
,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
,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
正因如此,元神才显宝贵,正是一个人修炼最根本的存在。
如果一个修士没了元神就像是一个没有了灵魂的躯壳,生命再也不能够完整。
所以,这场元神的比拼,其实就是生死的较量,容不得丝毫的差错。
只听红龙真君一声暴喝:“天地无极,龙魂显灵,来……”
接着,一手掐动法诀,一手一拍天灵,元神赫然出现,那元神怎生模样?却是——“飞腾变化,绕雾盘云。
玉爪垂钩白,银鳞舞镜明。
髯飘素练根根爽,角耸轩昂挺挺清。
磕额崔巍,圆睛幌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