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他道:“回头铁坊要单独圈起来,往山谷内搬一些。
你和其他匠人都过去,再派一队兵置哨卡,严格保密。
这些工艺绝不能外传,违者杀无赦!”
那匠人听得一缩脖子。
不过他心底其实也清楚,因为弩和甲都是真正的禁用品,被查到还真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这次的弩做的不错。
每人赐三千钱,并两匹绢布,算是奖赏。
若是以后改进了连弩和肩弩,还有重赏!”
该保密的保密,该赏的也要赏,这点梁峰分得清楚。
听到这话,刘俭和那匠人都兴奋了起来:“多谢郎主!”
有这么个烧钱的军工厂,看来要在造些民用设备找补了,或者试试改进一下车子减震或是纺织机?不过这年头可没技术保护,真把东西做出来,卖上高价,最大的可能就是立刻被人学了出去。
木工可不像瓷器,结构摆在那里,保密可不容易。
唉,还是要想想其他法子啊……积聚“府中黄册已经全部厘定了?”
梁峰翻看着面前厚厚的书册,开口问道。
在整编军制之后,段钦就一心扑在了民政工作上。
最先要做的,自然是统计府中的人口和田亩,编纂成册。
若是在州郡,这会被称之为“编户齐民”
,不过显然梁府中的百姓不是那种能上户籍的平民百姓,而是实打实的隐户,所以梁峰也就改了户籍的叫法,简称为黄册。
“正是。”
似乎又黑瘦了一点,但是段钦精神越发健旺,“去岁,府中一共收容流民三百一十户,合九百七十三口,加之梁府原有的邑户,已超四百户。”
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数字,要知道如今各州郡人口凋零,大县也不过只有千户,小些的县怕是还不满五百户。
而梁府的人口,已经可以自成一县了。
亏得流民是陆陆续续收容的,其中不少赶上了去年夏种,垦荒取得了丰收。
加之瓷器、纸张和书籍的销售和数次大战的战利所得,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丁口。
不过今年的情势跟去年可不同了,这些流民可没有半点闲置,都用来开荒。
两个投效的村落已经全面恢复了周边农田,这些可都算梁府的私产了。
光是田地产出,就足以养活所有庄户和流民。
“不过部曲的占比,仍旧偏高。
如今正兵已有二百人,辅兵也足有五百,梁府大半青壮都包括在内。
如此一来,府中收上的夏粮,也会少上一截。”
段钦又道。
这是军功授田不可避免的影响,光是这些正兵的军亩,就要耗去一百户的收税。
府中实际的田赋所得,恐怕还不足四分之三。
而这些田赋,还要养兵,养匠坊,继续扩大生产,怎么看都不够开销。
这就是先军政治了,一切以军事目的为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