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两路大军成功合兵一处,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深入梁州腹地。
为了便于读者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字,我会在作者有话说的地方附上当时详细准确的地图。
东晋朝廷得知梁州战况危急,心急如焚,不断催促桓豁加快行军速度,火速救援梁州。
桓豁迅速制定战略,兵分两路出击。
一路佯装主力,大张旗鼓地直奔汉川,试图吸引秦军主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轻装简从,绕道梓潼,企图从侧翼突袭秦军,解除梓潼之围。
东晋朝廷的这一策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汉川在今日的湖北孝感,紧邻武汉市;而梓潼则位于今日的绵阳市以北区域,两地相隔遥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实在难以想象如何能够做到相互牵制,着实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迷之操作。
慕容垂的反应与常人相同,对于那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东晋在汉川的牵制兵力,没有丝毫的理会和关注,继续坚定不移地集中兵力直取成都。
慕容垂命令前秦梁州刺史杨安继续挥师西进,全力攻打梓潼。
梓潼城内的晋军深知城防的至关重要性,在太守的带领下,日夜不停,不辞辛劳地加固城墙,同时拼死抵抗秦军的猛烈进攻。
此时桓豁的增援部队也已经及时赶到,东晋军队士气大振,形势对于秦军而言变得极为不利。
杨安一方面加强攻城的力度,另一方面紧急派快马向慕容垂求救。
慕容垂接信后,毫不犹豫,亲自前去梓潼观察东晋军队的严密布防。
当看到东晋军队依靠坚固的城墙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迎战准备。
慕容垂经过深思熟虑,准确判断如果采用正面强攻的方式,必然会导致死伤惨重,损失巨大。
唯有将东晋军队从城中引诱出来,方可有一战取胜的机会。
想到此处,慕容垂迅速进行周密部署。
他果断地派出一支轻装部队,佯装成主力前去迎战桓豁的佯攻部队,故意示弱,且战且退,成功吸引了刚刚驰援梓潼的桓豁主力部队进行追击。
而慕容垂自己则亲率主力精锐,马不停蹄地疾驰赶往梓潼。
在梓潼城外,慕容垂与杨安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桓豁的军队腹背受敌,顿时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桓豁见势不妙,无奈之下只得率领部队撤退。
桓豁撤退之后,梓潼城则马上陷入了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艰难困境。
为了解救梓潼城,桓豁派遣江夏相竺瑶前去救援。
竺瑶在行军前往梓潼的途中,途经广汉,听闻广汉太守赵长战死,心生恐惧之意,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引兵退走。
梓潼此时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最终无奈陷落,前秦在梁州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益州也已经岌岌可危,危在旦夕。
十二月,前秦军士气高昂,斗志昂扬,继续向益州纵深推进。
益州刺史周仲孙在绵竹紧急集结兵力,拼死抵抗,决心与城共存亡。
秦军毛当见正面强攻受阻,再次按照慕容垂的精心指示,施展迂回灵活的战术,挑选精锐的骑兵,绕过绵阳,昼伏夜行,秘密直插成都。
周仲孙为防止后路被截断,急忙收缩防线,坚守成都,誓与成都城共生死。
毛当大军抵达成都外围后,立即开始猛烈进攻,昼夜不停,使用投石车对成都城发起持续不断的攻击。
随后慕容垂也率领大军及时赶到,对成都形成了严密的合围之势。
周仲孙渐渐难以支撑,在坚守多日之后,无奈之下率领五千精兵突围,逃往南中。
前秦大军顺利占领成都,梁、益二州就此落入前秦的掌控之中,周边的邛、笮、夜郎等地纷纷归附。
此役过后,前秦的版图得到了大幅扩张,势力成功延伸至南方,东晋则在长江上游的防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和重创,两国的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也为日后漫长的南北对峙局面埋下了意味深长的伏笔。
慕容垂凭借此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声名远扬,威震四方。
然而,他的命运也在这场辉煌的胜利之后,悄然走向了新的转折点,前秦的内部权力结构也在这看似辉煌的胜利之下,开始暗流涌动,一场全新的风云变幻正在悄然无声地孕育和发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